944小说
944小说 > 穿到荒年后,我成了极品恶婆婆 > 第352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52节

 

正要开口时,就见程弯弯冲他眨了眨眼睛。

可以说,他成为皇帝后的这些年,就没人敢在他面前搞这些小动作,一时之间都愣住了。

“微臣还有另外一事。”程弯弯转开话题,“京城地处北方,天气寒冷,许多植物都无法存活,不如让微臣将腊基国进贡的这些动植物带回湖州大河村培育……”

她这话还没说完,立即有人提出反对意见。

户部尚书开口道:“穗安人虽然懂农事,但也只是懂水稻麦子棉花等物,这些珍稀作物还是留在京城,让户部慢慢研究比较好。”

京城大司农点头:“腊基国耗费年时间才搜寻到这些奇珍,植物种子就不说了,这些养殖水生物种都是幼苗,再从京城带回湖州,路上一个不慎死了该当如何?”

“穗安人如今算是鸿胪寺的人,一个接待外宾的朝臣却抢户部的活儿,这不太合适吧?”二品朝臣贺大人贺瀚海淡声道,“穗安人这两年来立功无数,升官极快,也该让其他人立立功了。”

程弯弯抬头看去,看到了一个五十岁出头的男人,这男人的轮廓有些眼熟,和贺霄倒有几分相似。

原来,这就是贺霄的那个渣爹。

贺瀚海一开口,立即有跟他交好的人也发表相同的意见。

“如今穗安人在京城开的阅览阁,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称赞,连学官府该做的事都被穗安人抢了,再抢走区区培育新物种的功劳又算什么。”

“穗安人从一个农妇升成了六品安人,又成了鸿胪寺六品司宾,如今还四处抢功劳,莫非是想当一二品诰命夫人?”

见这些人越说越放肆,皇后将茶盏重重放在了桌子上。

底下顿时一片肃静。

腊基国那些人头都秃了,他们送了十二样新物种,按照以往的惯例,大宇朝皇帝该回赠许多瓷器布匹呀,怎么突然就开始争论别的事了,应有的赏赐就这么黄了?

他们想说话,但是并没有说话的机会。

程弯弯面色沉静,拱手道:“微臣只是想为国献出绵薄之力,并不是为了争抢功劳,还请皇上明鉴。”

皇帝拿起茶盏,静静地喝了一口茶,任谁都看不出皇帝在想什么。

近身伺候的人都知道,皇上虽然开明宽厚,但实则很多疑,一旦皇上对某个人起了疑心,那么这个人的仕途算是止步于此了……

程弯弯丝毫不担心这些。

她一个妇人,没有家世背景,也没有任何实权,就算质疑她的用心,也没有事实可以依托。

再者,她坦坦荡荡做人,清者自清,不惧怕这些脏水。

就在一片安静之中,明公公突然从御花园入口进来:“皇上,湖州送来了八百里加急信件!”

皇后紧拧的眉头顿时一松:“是湖州来的信件,那定是有重要之事,明公公,赶紧念。”

每一次湖州寄来信件,那一定是有稀奇之事,皇上每每看信过后,都龙心大悦,而每次湖州寄信,都意味着穗安人会升官,应该能解目前的局面了。

湖州而来的信

明公公将信件小心翼翼拆开。

“臣祝高良启……”

祝高良,就是湖州知府大人,身居四品。

“今时值六月下旬,正是棉花旺盛生长之际,平安县河口县凤凰县等县令纷纷来报,棉株已有十到十五寸之高,各地对棉花浇灌抗虫早有应对之法……然,湖州境内其他县,如清水县,德平县……以及湖州附近万全县等地,棉花育苗之时,存活率不到一半,移植后再死一半,随着时间推移,地里仅存的棉株十之八九死亡……”

信念到一半,在场的人不由哗然。

“当初不是说,这棉花适合任何地区的气候吗,怎么会死这么多?”

“朝廷下政令推广棉花,老百姓空出地种植,结果全都死了,这些地方的农人怕是怨声载道,怒骂朝廷。”

“当初不是穗安人提出推广棉花种植么,却没想到连风调雨顺的湖州之地都无法生长棉花,其他地区岂不是更难以种植?”

“穗安人在未弄清楚棉花习性之前,就妄然给朝廷上奏折,竟犯下这么大的错。”

“……”

许多人投来谴责的目光。

户部尚书眉头一皱,他当初派邹大人一行人前往湖州大河村研究棉花,各方面数据都表示,棉花确实是可以在许多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存活,怎么会出这么大的纰漏?

若说有错,户部也有错。

他正要开口时,明公公就道:“诸位大人先冷静,这封信还没有读完。”

“……为了弄清楚棉株为何大面积死亡的原因,臣四处走访,终于得知了真相……原来,平安县河口县凤凰县等地的农人,用的是大河村去年丰收留存的棉种,而那些大面积死亡的地区,用的是南方商人带来的棉种……为了证明确实是种子的原因,五月下旬,臣派人去了一趟西北之地,那边的棉花生长的极好,这也就表示,只有大河村产出的种子,才能适应各地的气候……”

在场一片静默。

大河村,就是穗安人的故乡,那边的棉种,基本上都是出自穗安人之手。

也就是说,穗安人提供的棉种,在西北那种荒凉之地都能长出来,而从南方购买的棉种,在湖州这种风调雨顺之地都能死绝……若是还一味地指责穗安人有错,那简直就是故意针对穗安人。

在众人各种目光之下,程弯弯始终是一脸淡然,她开口道:“在大河村种植棉花之前,微臣就臻选过那些南方而来的种子,第一次育苗,用了许多土办法,第一代棉花丰收后的棉种,比较适合湖州的天气,再一次臻选育苗,连着两次,自然就将那些不好的种子筛出去了,这些优良的种子再一代一代传下去,产量应该会越来越稳定……”

林太傅由衷道:“穗安人真不愧为穗安人。”

“穗安人果然对得起朕给的这个封号。”皇帝突然笑起来,“由此看来,腊基国进贡的这些新物种,确实也该交给穗安人来培植,众爱卿觉得如何?”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