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
平常的农户人家,对危机和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,一场疟疾,一场风寒,或许就家破人亡了。
吴蔚牵住了绣娘的手,才稍稍定心。
来到第三家,眼前的一幕似曾相识,小小的院子里,一间茅草屋,低矮的院墙上,晒着些萝卜干,地瓜干之类的东西。
张水生对吴蔚说道:“妹子,这便是第三家,你叫人吧。”
……
这最后一家,共有母女四人,母亲不过四十出头,却已能看见白发,大女儿和绣娘的年纪相仿,二女儿十四岁,三女儿十岁。
一家四口的衣服均是洗得发白,补丁套着补丁,虽不是面黄肌瘦的病态,却也能看出营养不良的样子。
看的吴蔚一阵心揪,绣娘更是眼眶一红,她也曾捡姐姐剩下的衣服,缝缝补补,直到糟了,烂了还是舍不得丢掉,这样的生活绣娘太明白其中滋味了。
一看到绣娘和吴蔚,那女子便说开了,将家中的情况和曾经的不幸悉数倾倒出来,却没有哭,表情木木的偶尔看向吴蔚和绣娘时,目光里带着一丝恳求。
故事其实很简单,不过是男人干活时不小心砸了脚,破了个大口子,敷了草药却高烧不止,没多久就去了,种的本就是族中的公田,在那些族老眼里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,便将田地收了回去,一晃五年过去为了养活每一个孩子,曾经的瓦房也不得不卖掉,换了个茅草房住着。
大女儿因家贫迟迟无法出嫁,娘儿四个什么苦活,累活都做过。
从前,他们夫妻也曾幻想过美好日子的。
女人的声音倒是平静,只是目光木木的,不见一丝泪花,或许是日子太苦,眼泪早就流干了。
倒是另外几个小的,聚成一团,三双眼睛希冀又渴望地望着吴蔚和绣娘。
绣娘几乎想当场答应下来,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吴蔚。
吴蔚哪里顶得住如此“瞩目”?
吴蔚叹息一声,将李铁牛这个麻烦说了出来,谁知她们非但没有退却,反而愈发坚定起来。
那妇人说道:“两位姑娘放心,这些年我们娘几个什么泼皮无赖没见过?若是那人真敢动粗,我定然挡在两位姑娘前头。”
吴蔚答道:“倒也不必,我虽然有心找一门佃户帮衬一二,却也没有利用人家的意思,有些事儿总要事先说明白的,咱们都坦荡些。”
妇人连连称是。
吴蔚看了绣娘一眼,绣娘会意,说道:“你们准备一下,这几日就可以过来了。”
小院内,孩子的欢呼和妇人的道谢声,迭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