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3节
赵匡义似乎也深谙废话文学,这话说了跟没说一般。刘皇帝闻之,嘴角咧了下,道:“朕现在是在问你!你就拿此话来敷衍朕?”
“臣不敢!”赵匡义心头一凛,赶忙道。
心惊之下,脑生急智,赵匡义道:“臣以为,东平王怕是遇到了难言之事,方有此辞章!”
“哦?”刘皇帝一副来了兴趣的样子,问道:“什么难言之事啊?”
赵匡义垂下头,应道:“臣不知!”
还是废话!
不过,刘皇帝也没再为难赵匡义,他自己心里也清楚,这样的事情,他们这些勋贵大臣,也是不好贸然开言的,一切全凭他意志。
大汉的功爵,赏赐抑或收回,主动权永远掌握在刘皇帝手里。不过,在此事上,刘皇帝虽然对赵匡赞的用意有所猜想,但并不是太关心,他更重视的,还是这些功臣勋贵们是什么态度与感想。
稍作沉吟,刘皇帝环视一圈,再问道:“换个问题,你们再说说,东平王所请,朕是准与不准?吕端,你说说看?”
吕端自拜相之后,依旧保持着过去持重的风格,讷于言而敏于行,在刘皇帝面前,尤其如此。此时,被刘皇帝问道,老眉也不禁高高蹙起,一副很为难的样子。
思虑几许,吕端沉声道:“臣以为,陛下当准?”
“为何?”见他说得坚定,刘皇帝追问。
吕端答道:“东平王劳苦功高,陛下恩深遇厚,准其所请,听其所愿,亦属恩泽!”
听吕端这么说,刘皇帝稍微诧异地瞥了他一眼,这个一脸老实的吕尚书,竟也能说出如此厚颜无耻的话来。不过,倒是动听。
没有再就此事询问宰臣们意见了,刘皇帝要乾纲独断了,暗自思吟片刻,抬眼便吩咐道:“传诏,封赵匡赞为卢国公!”
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,也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,但在场众人都是心中凛然,一个开国郡王爵位,就如此轻易地被剥夺了。
而可以想见的是,赵匡赞做出了表率,其他几位异姓王,又当如何自处?符、钱二王暂且不提,至少襄阳王安守忠,恐怕是坐不住的,毕他才是最先提出辞去王爵的,只是当初刘皇帝没有同意罢了。如今,赵匡赞再请,却不加犹豫地同意了,甚至丝毫不注意吃相,刘皇帝心思之深沉,也越发难以揣摩了。
“太子留下,其他人都退下吧!”
“是!”
自当日那番谈话后,王著还是没有多少改变,也越来越像个透明人,此番,未发一言,便同赵、吕二相离开。
待三人退下,刘皇帝看着仍旧面露思索的刘旸,淡淡一笑:“你觉得此事处置得怎么样?”
刘旸看了刘皇帝一眼,凝眉道:“虽是赵匡赞主动请辞,但难免为人非议!”
“朕被人非议的事情多得是,也不差这一桩!”刘皇帝语气平淡,悠悠道:“与之相比,朕更感慨的是,这些个功臣勋贵,似乎是越来越会揣摩朕的心思了。这赵匡赞居家养病多年,却好像把朕的心思看透了一般……”
“不过,如此也好!”刘皇帝表情很快变得冷峻,语气也越发漠然:“赵匡赞还是个聪明人啊,不论是经商自污,还是请辞王爵,都显其恭顺!他想求个心安,朕就给他!”
从刘皇帝的话里不难看出,他确实对早年封的那几名异姓王有想法。而刘旸听了,沉吟片刻,有些犹豫地问道:“不知符、钱、安三王,陛下将如何对待?”
“你觉得呢?”刘皇帝反问了句,然后轻声道:“既然赵匡赞做了表率,就看他们是否如他一般聪明了……”
“大汉,也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了!”刘皇帝又说了句,声音很轻,但却极其抓耳,刘旸听得真真的。
想了想,刘旸似在提醒刘皇帝一般:“符昭愿尚在安东!”
“一封诏书的事情,又何需在意他人在哪里?”刘皇帝当即道,不过注意到刘旸的表情,还是多说了句:“朕知道你与符家的感情,如何做,自己斟酌……”
四王毕
一股寒潮,来得突然,也比往年更早,洛阳城也迅速地进入到冬日的节奏中来。
淮海王府,北园,青玉轩。
还未到冬季最酷烈的时候,北风显得乖顺许多,甚至没有造出多大的动静,但带来的寒意,却于无声息间,让人僵硬麻木。
轩堂内,一座火炉蒸腾着,虽然石炭燃烧产生的气味很难闻,但烤起来是真暖和。已经年过五旬的淮海王钱弘俶踱步于其间,眉头紧锁,一脸凝沉,显然遇到了十分为难的事情。
当然,就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西京的事情来看,与钱弘俶能搭上边的,大抵也只有“辞爵”一事了。
自吴越献土这个历史性事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,作为事件的主角,钱弘俶这些年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。大概是表现得太过人畜无害,刘皇帝对钱弘俶也格外宽宏,甚至从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猜忌之意,重爵厚禄相待,十分大方。甚至于,对他的几个儿子,也多有恩赏,授予官职,让他们为朝廷效力,没有丝毫区别对待。
而钱弘俶也是识时务的,规规矩矩,本本分分,从不敢肆意妄为,只是低调地当他的安乐王,享受人生。再加上,他的妹夫还是雍王刘承勋,头上有这棵大树遮挡,自然是顺心如意。
不过,波澜不惊地做了大汉二十多年臣子后,如今,平静的生活,随着那一道震动朝野的辞爵奏章被打破了。
钱弘俶从未设想过,自己有朝一日,会因为一尊王爵,而面临困境。等事到临头,安逸久了的钱弘俶,也就像一朵温室里的花朵,有些经不起风吹雨打,显得无所适从。
尤其在襄阳王安守忠,也上奏请求降爵之后,钱弘俶就更坐不住了。此时在厅中表现,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,焦虑不已,忧心忡忡的表情已然说明了一切。
伴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人影闪过,一名中年人走进厅堂,看了眼钱弘俶,住步,拱手拜道:“父亲!”
此人乃是钱弘俶次子钱惟治,因其好治学,有才情,时任翰林学士,在文坛中颇有声名。钱惟治实为钱弘俶养子,生父乃是前吴越忠逊王钱弘倧,因为长子钱惟濬放荡无检,不为钱弘俶所喜,因而收养钱惟治,作为传家之人。
此时,钱弘俶也顾不得什么风度了,上前一步,紧张地问道:“有何最新消息,陛下如何反应的?”
钱惟治深吸了一口气,语气凝重道:“宫中传来消息,陛下已然改封襄阳王为荆国公!”
闻言,钱弘俶呆了下,而后不自禁地退后几步,颓然落座,整个人都有些失魂落魄的,嘴里呢喃道:“如何自处?如何自处?”
见状,钱惟治不由关心地唤了两声,总算让钱弘俶回了神。往厅外瞟了瞟,又看向钱惟治,钱弘俶富态的老脸上露出一抹怨艾,有些委屈道:“天下还有这样的道理,给了人的东西,二十年后,又想要收回,既然如此,当初还不如不给!”
“父亲息怒,还请慎言啊!”钱弘俶抱怨地痛快,钱惟治可吓了一跳,赶忙上前,帮他顺气的同时,小心劝道。
“慎言?”钱弘俶依旧嘴硬,脱口而出:“你怕府中还有皇城司的眼线?”
不过,嘴上虽然硬气,四下瞥了下,钱弘俶还是果断怂了,支吾几下,不敢再浪言。但是胸中憋着一口气,实在难以咽下,起身,在厅中徘徊几步,手舞足蹈地怒斥道:“赵、安二人也不知得了什么失心疯,本来平安无事,却要徒生波澜,他们请辞倒是爽快,却让老夫为难……”